非遗项目

巴山梨园民歌

《巴山梨园民歌》是通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该民歌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,以一种原生态演唱形式——由村民演唱,没有经过任何艺术提升和改编,始终保持着原生态的唱法,既继承了巴山民歌的风格,也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,体现了把民间文化保护在民间。该节目还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,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现场采录。

节庆活动

2021年3月20日—3月21日。通江梨园古村第三届民俗文化节以“梨园”文化为主,“犁辕”民俗辅助,通过戏曲展演、民歌民调,民俗现场演绎,注重与游客、群众互动参与,充分展现古村落民俗文化。活动时间为2天,接待游客近万人。游客们既可以踏青赏梨花,感受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田园春景;又可亲身参与农耕体验、传统手工艺制作,追寻前人们生活印记;还可以观摩南宋、明清时期物质遗存,感受远古气息和厚重历史文化。实现以花为媒、以节会友,促进文旅融合,走出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观光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。

祭祀崇礼

家先神龛 中国素有“敬家先”的传统风尚。梨园坝家家堂屋正墙上均设家先神龛,神龛正中是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,两侧是本姓各位祖先和儒、释、道三教各神灵牌位,并撰制对联。神龛上方屋檩横列龙神彩绘图案,下方设置案几,放上香炉、烛台、磬等祭器,以供四时
祭祀。凡逢年过节、婚丧大事,必香火供奉,平时食肉必祭。如今,神龛遗迹在犁辕坝老院子随处可见。
敬家先者,祭祖也。以孝敬之心,肃穆庄严,行三牲三献之礼,以期慎终追远,尽报本之诚。在后世看来,祖先神灵对自己生活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,冥冥中保佑后世繁衍昌盛和平安无事,消灾祛病。

婚丧嫁娶

旧时男婚女嫁,按封建礼教规矩,遵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讲求“门当户对”,当事人自己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。对女子的束缚更严,在当地流传着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,嫁给螃蟹横起走,嫁给讨口子背背篼”的歌谣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实行新《婚姻法》,废除包办婚姻,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,媒人称为介绍人,婚前到当地政府登记,领取结婚证书,商定日期举行婚礼。
旧时丧葬仪式极繁,以死者年龄和丧家贫富而异。小孩死了只用草席裹尸或火匣装殓,随意埋入荒山或丢进干石岩;青壮年死了装棺请阴阳先生开路发丧,无后者不入老茔腹地安葬;在外死亡搬尸回乡的,尸体上摆一只公鸡,沿途抛“买路钱”,停尸房外,备棺安埋,不举行丧仪;有后代的老人死亡,丧仪较为隆重,贫简富奢,迷信色彩甚浓。旧时丧葬一般有程序较多。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,丧葬仪式现已简化。

地方方言

方言土语是一个人的故乡,无论天远地远,嘴一张,就暴露了你来自何方。
踏踏—地方
傍岩—靠里面的一边
打摆手儿一空手
打幺台—正餐的中间时间段,增添的各种饮食
相烦一打扰,添麻烦了
打牙祭—改善生活
刹角一结束了
把连一哈—大家一起
撇脱—简易、方便、洒脱
说包话—另中了机关
弄归——把事情做彻底,做完
精灵—聪明
膀子一胳膊
掮光子—闲聊、侃大山
脸包儿—脸蛋儿
落教一通情达理,讲交情,守信用
打平伙——起吃饭,费用平摊

特色文化

梨园民歌歌词创作手法想象奇特,比喻巧妙,韵律和谐,音节宏亮,自然;抒发情感大胆直接、热烈奔放、淳朴自然,梨园民歌的衬词与众不同,其最大的特点,就是用实词实句作衬词衬句,好似川剧帮腔,达到深化、渲染主题的作用。
梨园民歌则是巴山民歌中的一支,除了具备巴山民歌的特点外,更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经典的歌曲曲目有《花扇儿扇》、《十杯酒》、《号儿歌》等。

版权声明 相关链接 网站访问量:1232480

电话:13350630999

四川智慧全景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1012891号-2